雨湖区长城乡: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径
2025-09-26 17:35:4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长城乡 | 编辑:梅晓蕾 | 作者:黄慧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385

雨湖融媒9月26日讯(通讯员 黄慧)近日,随着夏收工作陆续收尾,长城乡的田间地头不见往年浓烟四起,取而代之的是一捆捆整齐码放的秸秆块、粉碎还田的碎屑,以及忙碌的打捆机、传送带和加工生产线。

长城乡秸秆资源丰富,禁烧压力一度不小。今年以来,乡党委、政府坚持“疏堵结合、以用促禁”,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赋能、市场运作三措并举,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步入快车道。截至目前,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88.38%。

“一村一策”,精准发力夯实治理根基

长城乡建立“乡—村—组”三级责任体系,出台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和禁烧工作方案,明确“一村一策”量化任务,将责任压实到田间地头。全乡共发放倡议书4000余份、签订承诺书3000余份,日均出动宣传车3台,营造出“不敢烧、不想烧、不会烧”的浓厚氛围。

“各村情况不同,我们根据作物种类和地块特点,制定了差异化的还田和离田方案,确保措施落地见效。”长城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。根据计划,全乡早稻粉碎还田面积达3600亩,中晚稻计划还田2400亩、离田1600亩,相关农机设备也已配备到位。

机械助力,秸秆处理效率大幅提升

在新石村的连片稻田里,湘潭平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打捆机正在作业。机器经过之处,散落的秸秆被收集压实,形成整齐的草捆,随后运往收储点。该合作社配备了20多台套秸秆处理设备,拥有6600平方米的专用仓库,年处理能力超过2000吨。

“我们覆盖全乡的秸秆离田工作,今年有4300亩的任务。”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。采用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方式,秸秆被加工成饲料外销,年销售额约120万元,在缓解农户处理压力的同时,也增加了集体收入。

技术驱动,拓展资源化利用渠道

在合作社的加工点,秸秆经过多道工序转化为饲料产品,供应周边养殖场,每年可为养殖户节约成本约40万元。合作社还在100亩示范基地安装渠道自动化控制系统、可视化农业系统、无人驾驶智慧农机装备、智能病虫害综合防治监测站、系统平台建设等,对秸秆还田和离田作业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。

“通过技术手段,我们把秸秆变成了有价值的资源。”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相关人员表示。目前全乡已建立起以肥料化利用为主导,能源化和饲料化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模式,确保了秸秆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。

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

长城乡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,也认识到面临的挑战,包括农户参与积极性不均、分散地块收储成本较高以及智能监控覆盖不足等。未来,长城乡将着力完善收储运输网络,鼓励村集体通过资产入股引入投资,支持合作社开展深加工,并持续加强巡查,防止焚烧现象反复。

“我们将以此为基础,不断完善工作措施,推动秸秆利用全面铺开,为区域农业的绿色转型贡献力量。”长城乡相关负责人表示。通过政策、技术和市场协同发力,长城乡实现了从秸秆焚烧到资源化利用的转变,探索出农业废弃物治理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。

责编:梅晓蕾

来源:长城乡

  下载APP